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儿七星配资
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刘强时常面临一个挑战:讲台上,他引经据典,讲大思政;讲台下,部分学生却觉得内容“太抽象了”。
这种“距离感”,是当下许多高中思政课堂的真实写照。4本必修教材、3本选修教材,构成了高中思政课的主要体量。“一些学生不愿意听、听不懂,甚至不听不学,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刘强坦言,教材难度的提升和容量的增大是客观现实,需要“想办法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让他们再悟出一点什么”。
这位工作了6年的高中思政教师,从中学时代就对思政课“感到亲切”。高考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的一名公费师范生,主修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本科毕业后,他回到母校的附中任教,成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思政教师。然而,站上讲台后,他很快感受到了瓶颈。于是,他选择继续深造,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习理论,希望能让课堂更深、更透、更活,把学生的目光留在讲台上。
讲故事要“打开历史纵深”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刘强一直在思考:该如何面对这一代年轻人,讲好“政治课”?
刘强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难度增加了:在对信息的加工和输出方面,00后学生表现出超乎年龄的理性,他们对“信息”的质量有要求。
“现在的小孩子,趣味还是挺‘高级’的,那种‘哄小孩’‘吸眼球’的东西,很难抓住他们的心。”刘强提到,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曾组成“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方式与思政课学习状况”课题组,对全国7省(市)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00后感兴趣的信息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观点新颖、对我有用、有图有真相、逻辑严密,最后才是“好玩有趣”。刘强认为,理论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但是仅有理论深度还不够,面对高中生,必须做到深入浅出。
如何将那些离学生很远的东西“拉近”?刘强反对空洞说教七星配资 ,主张将宏大叙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体验相连接。
讲“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抽象概念时,刘强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他想到了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发自内心喜爱和敬佩袁隆平,这很关键。”刘强对比了袁隆平两次获奖的故事:第一次是1981年,他因杂交水稻成果在全国获得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主要是表彰他对粮食增产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次是在2018年,他获得“未来科学大奖”,袁隆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水稻生产要由“吃饱”向“吃好”努力。“科技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独特视角,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有个观点,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史哲素养,很难把思政课讲好。”刘强认为,上思政课时,不能只讲个例,还要讲案例群,用数据和事实支撑。比如,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时,他选择“打开历史纵深”,展示近千年来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曲线。直观而鲜明的变化,让不少学生印象深刻。
在刘强看来,讲故事是有标准、有要求、有层次的。在自己的公众号“青春遇见思政课”里,刘强记录着他筛选的不少时事素材。但他强调要谨慎:“社会热点进课堂要把握好三性:政治性、人民性和社会性。”因此,他倾向于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国民性的热点现象,比如现象级的电影《哪吒2》、火遍全国的“村超”赛事等展现真善美的话题。而对一些短暂刷屏、猎奇性较强的事件,他则有意保持距离。
好课的标准不只是“热热闹闹”
刘强认为,真正的备课往往始于第一节课上完以后。“上课时学生会有反馈,可能沉默,也可能参与度高,不时提出问题。”他会详细记录学生的想法,一个学期甚至高中3年下来,对比这些记录,就能清晰看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发言质量的进步轨迹。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时,刘强讲过一次公开课。当时,一名学生积极互动,当被问及原因时,学生眼含泪光地说:“我的家乡就在阿勒泰。”因为自己也曾在外求学,刘强不无共情地说了一句:“是不是想家了?”这句话,也让课堂上的更多学生受到触动。“这就是教学最动人的地方,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他认为,好课的标准当然不只是“热热闹闹”,而是能引发学生沉思,产生真正的思考。
面对高中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现象,刘强拒绝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沉默就是不想搭理你,为啥不想跟你说话?因为你讲的话不新鲜。”
刘强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教训。在法律与生活课程中,有一节课的主题是“婚姻”。让学生演完一部涉及离婚的小品后,他问大家有什么感受,全场无人回应。他反思后,将问题改为:“你觉得将来打算结婚时,要不要让双方父母见面?要不要经过双方父母同意?”这些更具体的问题,立刻引发了讨论。
他也因此总结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尽量情境化、具象化、生活化,多用代入式提问。而对类似网络暴力、教育公平等宏大议题,他则选择引用一些覆盖面较广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实事求是比“完美叙事”更可信
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刘强也感受到思政教师的独特压力。一方面,他渴望把思政课“讲大”,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但也不时感到自身能力的局限,这也是他选择深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希望能参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让课堂的内容“有根有魂有深意,有理有趣有实力”。
另一方面,他坦言同行中普遍存在某种焦虑,根源在于复杂现实与课堂倡导的价值之间的张力。“课上讲劳动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生活中他们则要面临找工作、买房等现实压力。”
刘强认为,思政教师需要做一名“架桥者”,努力帮助学生连接理想与现实。他坚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透过今天的课理解今天的事”,最终在时间的沉淀中,看清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逻辑与不变的价值追求。
思政课有千言万语,哪些话能真的影响学生?刘强认为,思政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理论不是用来背诵的,而是帮助他们理解世界、作出选择、寻找人生意义的工具。“当课堂能解答学习内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对生活有什么用’,理论便有了温度。”
刘强认为,思政课可以从学生关心的学业和就业焦虑、社交困境、意义感缺失等问题切入,不回避理论在实践中的曲折,展现思考过程而非标准答案,因为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完美叙事”更可信。“思政课要真实、接地气,就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刘强曾把思政教材里的话摘录出来,一笔一划写成书签,在最后一节课送给学生们。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七星配资 ,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